闵行中学的一名高二学生徐小航,高考前一个月才插班进高三,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居然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
当然,能考上少年班的孩子往往实力不俗,徐小航也是如此:初二就自学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喜欢一直就是他的原动力。
这样斐然的成绩,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往往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且不说天生资质的差异,仅仅是“找到喜欢的学科”,就足以让很多同学感到头疼了。
考大学成了一个泛泛的目标,每个孩子都憧憬着步入大学的校门,但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自己未来究竟想做什么?根据这个目标拆解,高中三年的生活,又该如何规划?
01
为什么提前进入名校的
总是“别人家的孩子”
这让人想起了去年的一则新闻。
就在不少家长还在为2020年的高考焦灼不已时,殊不知早在2019年12月,安徽合肥高三的程锐诚和高二的陈怿阳已经收到了北大的预录取通知书,成为2020年高考最早被录取的学生!
可能这是很多家长都没有想到过的:当你的孩子还在懊恼一道选择题不该失分的时候,别人家孩子已经拿到了北大的预录取通知书。
原来,这两位同学均在2019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金牌,并进入国家集训队,直接被保送进了北大数学英才班。
同样的,除了专心细致的品质,这两位同学也都是对数学有着极高的天赋和兴趣,从而推动他们专注所爱,并最终以竞赛成绩作为“敲门砖”,敲开了顶尖名校的大门。
不少家长看到这里可能多少有点眼红:怎么别人家的孩子都这么优秀,我家的孩子就这么不争气、不省心呢?
02
错不在“你家的孩子”
错在没有规划意识的父母
在家长埋怨自家孩子之前,请问问自己:
对于孩子的高考,自己尽力了多少?作为家长,仔仔细细地了解过新高考政策吗?在孩子的高中学习生活中,有帮助过他们做过学习的规划吗?做的规划,是符合孩子自身需求和目标的吗,是科学、合理的吗?
可以说,羡慕“别人家孩子”的家长,80%都没有尽到一个当家长的责任。如果父母可以早一点发掘到孩子的内在兴趣和特长,早一点为孩子做好充分的规划,就不至于最终把“锅”都甩在孩子身上。
孩子尚处在一个懵懂的成长阶段,大多数孩子在高中时期对自己的定位和职业规划认知浅显,很容易就负担上单纯为“学”而“学”的压力,提不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家长在这时就要及时伸出援手,站在一个更宏观、成熟的角度,帮助孩子认知自我、规划前程。
孩子的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到孩子身上本身具有的闪光点,并因人而异,做好规划,发展特长。作为家长,必须要给到孩子足够的信赖,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脱颖而出不是目标,孩子能找到适合的升学路径和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才是目标!
高考好比“浪里淘沙”,而在这其中“乘风破浪”的考生和家长,早已开始着手做“升学策略”。因为他们深知,新高考已经不再适合拼“裸分”,如果依旧抱持着这样的错误信念,甚至是等到高考出分后再规划志愿,那就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了。
03
我也想让孩子考入名校
现在准备来得及吗?
很多家长会问:我的孩子暑假过后就高二、高三了,但成绩比较一般,如果现在开始准备,还有机会考入名校吗?
新高考制度下,升学路径更加多元化,即便是已经高二甚至高三的学生,只要从现在开始规划,依然有“逆袭翻盘”的可能!
仅仅是升学路径就有20多种,只要发掘出孩子的特质,综合考量升学需求,就一定能找到最适合的一条。其中最适合大多数学生的,非“综合评价招生”莫属!
Q1:什么是“综合评价招生”?
A1:综合评价招生是高考改革逐步推动后兴起的新招生模式,通过参加综合评价招生,考生可以享受到提前录取或降分录取的待遇。综合评价录取优惠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降分录取(如清华大学“领军计划”、北京大学“博雅计划”);一种是根据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Q2:报名综合评价,需具备怎样的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