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7月9日报道,2020年7月8日,高考结束后,湖北武汉第二中学大门口,有数千名家长接到孩子后陆续离开,环卫工人像往年一样来到现场,却发现没有留下一片垃圾,10多名环卫工扑了个空。
有人聚散的地方,都难免会留下垃圾,曾几何时,某些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更出现过垃圾扎堆、环卫工不堪重负的“壮观”场景。武汉二中考场外,家长散去却没留下一片垃圾,环卫工连声感叹市民素质明显提高,网友更是直呼“家长做了好榜样”,经历了疫情中的种种,人们的改变很多很多……
班级计划围绕上述事件举行一次讨论会,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九师联盟高三联考试题。
命题方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健康生活:自我管理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部分以简练的文字为考生写作提供了思考的“情境”:高考结束后,湖北武汉第二中学大门口,有数千名家长接到孩子后陆续离开,却没有留下一片垃圾。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改变是经历疫情之后发生的。第二段内容是评价部分,第一句描述“某些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更出现过垃圾扎堆、环卫工不堪重负的‘壮观’场景”,与今年“武汉二中考场外,家长散去却没留下一片垃圾”的场景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表达价值取向,再引述环卫工人及网友的评价,表达对这种变化的肯定。“经历了疫情中的种种,人们的改变很多很多……”,这个总结句引导考生进一步思考:经历了疫情中的种种,人们还有哪些好的变化?这是考生思考的方向,武汉二中考场外家长的变化仅仅是一个例子,若考生仅停留于此展开写作,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
2.典型任务的限制。“围绕上述事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暗示考生要针对湖北武汉二中大门口数千名家长没有留下一片垃圾这一事件,并联系“评述”部分环卫工人的感叹和网友的评论展开联想和思考。“班级讨论会”暗示发言的场景是讨论会,写作对象是同班同学;“写一篇发言稿”限制文体为发言稿,考生要有交流意识和对象意识。
3.价值观的限制。考生对不留下一片垃圾的数千名家长应持褒扬态度,比较某些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垃圾成堆的现象,更应该激浊扬清。但武汉二中考场外数千名家长不留下一片垃圾的现象仅仅是一个例子,考生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褒扬经历了疫情中的种种后人们产生的种种改变,从而表达自己的正确认识和积极的价值取向。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家长层面:潜移默化,在维持公共卫生方面“做了好榜样”,经历了疫情中的种种,还有其他变化可做榜样。
公众层面:讲究公共卫生,维护公序良俗,人人有责;见贤思齐,感动更要行动、点赞更要看齐。
社会层面:新冠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引导公众,维护公共卫生,创建健康文明社会。
国家层面:抗击疫情,凝聚人心,提升了公民觉悟。抗疫也是一次很好的公民实践教育,疫情并未结束,要抓住抗疫这个契机进一步提升公民觉悟。
2.联想思考自由。考生可以由武汉二中考场外家长不留下一片垃圾的行为展开联想,去思考经历了疫情中的种种后国民的其他变化;可以由环卫工人与网友们的评价,结合材料展开联想和思考,援引素材佐证观点。还可以联系抗“疫”背景,思考这时、这地、这“人”的所作所为还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去探求更深层次的原因。
解题
本题为时事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目由材料(事件描述)、评述(事件解读)、写作要求三个部分组成。考生要认真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剖析现象、追及本质,明确立意方向,准确立意。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的价值观,也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题目语料贴近考生生活,考生有话可说。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疫情洗涤人心,榜样彰显素养。
2.民德跃新高,共筑文明国。
3.在抗疫中提升公民觉悟。
4.提升公民素质是国家发展的“必修课”。
5.新冠过后,文明永留。
……
偏题立意:
1.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只关注到疫情,却忽略了核心事件)
2.改变。(只关注了人们的改变很多很多,却忽略了核心事件)
3.磨难。(变成了话题作文)
4.透过疫情看中国。(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