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今年的湖南考生来说,2020 年高考非同寻常:他们是最后一届 “3+X” 模式考生。
从 “3+2” 到 “3+X”,再到接下来的 “3+1+2”,在见证历史的同时,考生也是高考政策自我革新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除了今年的考生,还有一群人同样曾站在两种高考模式的十字路口。
为期两天的高考结束了,对于高考改革和考试模式的各种讨论却不会结束。
43 年间,高考模式不断变换:1995 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了高考 “3+2” 科目组设置方案,即语、数、英三科为必考科目,文史类加考政、史;理工类加考理、化,每门 150 分。全国除了上海自主命题,其他省市全部是全国统一试卷。然而这个方案到了 1999 年开始又被新的 “3+X” 模式替代,这种模式就是大家熟悉的 “ 文综 ”“ 理综 ” 模式。
那么,对于经历过这场模式革新的人来说,它有着怎样的意义与评价?
首届 “3+2” 模式考生:摸着石头过河
1995 年,网友 “ 酒娘 ” 成了辽宁考区首届参加 “3+2” 模式的高考生。“ 第一年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忐忑不安。” 回忆起 25 年前的高考经历,“ 酒娘 ” 表示,记忆最深刻就是当年不用考物理和化学,这让她激动了许久。据悉,在没有进行科目改革之前,高考模式是传统的 7 门功课一起考,这让当时理工类不好的学生非常头疼。
据 “ 酒娘 ” 回忆,自己高考前每天看一本历史书(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过一遍政治老师整理的提纲卷,写一张语文卷,一套英语卷。其余时间都是在啃数学(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 酒娘 ” 表示,当时自己的数学基础不好,因此每天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做书上的例题和课后练习题,不研究深奥题目。
因为是首届参加改革的新模式,学生和老师的压力也是巨大的。
“ 高考前一个月,发现平时一起嘻哈玩乐的同学都已经在努力学习了。”“ 酒娘 ” 说。
对于这次的高考结果,“ 酒娘 ” 表示,数学依旧没有考好,导致总分偏低,因为当年辽宁地区分数线高,因此只上了专科。“ 现在每次想起来,都会感慨当年不够努力,努力一个月和一年肯定会有差别的,努力一年的话,我的数学应该能及格吧!”
生物加入高考,学起来有点吃力
第一次经历科目改革,在心理上会因为陌生而变得紧张,而对于两种模式都参加过的人来说,压力更大。
公开资料显示,1999 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同年,广东省试行以 “3+X” 科目设置方案为主的新一轮高考改革。2000 年山西、吉林、江苏、浙江 4 省进行这项改革,2001 年左右在全国推开 “3+X” 方案。
时年 17 岁的甘肃考生马亚顺,因为选择复读,正好在 2002 年撞上了 “3+X” 改革。
据马亚顺回忆,第一年的高考是 “3+2” 模式,他选的理科组:语数外和物理化学。第二年则变成了 “3+X” 模式,综合的一门是物理化学加新增的 60 分生物。“ 语数外没什么变化,但是物理化学‘ 3+2 ’时,题目的理论难度较大。变革之后,物理化学理论方面就相对轻松了,更加注重实验类应用性题目的考察。”
“ 当时我们的老师都很有经验,针对新形势,在讲习题和理论上做了相关的调整。由于是复读时增加了生物这一课程,生物老师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马亚顺称,因为生物纳入了高考,学起来就有些吃力。他表示,高一学习生物,仅仅是为了应付会考,因此生物考题也相对简单。但是一旦加入高考,难易程度就发生了改变。“ 当时我们生物老师指定的策略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看教材书。跟着老师讲课节奏走,掌握基本概念和内容,消化老师的课堂内容。”
作为两种模式的亲历者,马亚顺坦言,更喜欢后者。他表示,因为步入社会后发现,其实生物知识在生活中各方面同样有用。而且,“3+X” 的确对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更高,也更加实用,更加提升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作为学生经历 “3+2”,作为老师应对 “3+X”
作为长沙周南梅溪湖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李艳波已拥有将近 20 年的教龄。
1999 年,他作为岳阳考区的学生参加了 “3+2” 模式的高考。数年之后,李艳波参加工作,成为了研究 “3+X” 模式的教学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