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能较好地运用语言和文字,无外乎能读、能说、能写,这里专门谈谈“能写”这个目标的实现。一、二年级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学习用几句话表达一个意思,为三年级习作打下基础。那么,统编三年级教材在写的方面有哪些考虑?是怎么编排的呢?教学中须注意哪些问题?
一、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习作编排特点
1. 能力序列化
在编写之初,编写组即确定了习作在教材中相对独立的地位,不要求习作紧紧依附于阅读单元。这个定位给习作松了绑,不再受制于单元主题和文体,为习作自成体系提供了根本保障。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是一个以记叙文为主的单元,而习作是“我有一个想法”,让学生针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者问题发表意见,类似小小议论文。习作自成体系,不代表习作完全与阅读脱钩。在大部分单元,可能的情况下,习作还是尽量与阅读进行配合。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童话单元,习作是“我来编童话”;第四单元是预测单元,习作安排的是“续写故事”。
习作难教、难学是公认的,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习作便教利学,编写组这次下了些功夫,在具体编写开始之前,就制定了一个能力培养的序列。习作涉及的观察、想象、修改等基本能力,都在关注之列。哪个点哪个年级重点培养什么,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结合多年来的教学成果,制定能力培养序列。比如,观察能力是习作的根本能力之一,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贯穿习作训练始终。为了培养这种能力,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全套教材的第一个习作单元,即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并通过“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除此之外,三年级的多次习作都以“观察”为训练重点,比如上册的“猜猜他是谁”“这儿真美”,下册的“我的植物朋友”“看图画,写作文”“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之后的教材也将多有涉及。全套教材期望通过反复的训练,帮助学生打好观察的底子。
为了化解习作上的难点,同时也为了凸显习作的独立地位,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编排一个习作单元。三年级上册训练“观察”,三年级下册练习“想象”,四五年级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写人记事等不同类习作方法,六年级针对如何围绕一个中心和真情实感进行培养。习作单元的编排,完全从培养习作能力出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写文章的,并设置了一系列训练,保证学生在某项重要习作能力上形成突破,获得提升。
虽然统编教材努力构建一个相对科学的习作训练序列,但是对这个序列,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首先,不能把它与其他学科的序列等同,尤其是理科的知识能力序列。比如数学的知识能力序列是非常严密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习作的序列做不到像数学那样,目前的序列是多年习作教学经验的总结,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其次,习作序列在某册排布了一个点,不代表学过这个点之后,学生就高枕无忧了,更多地意味着一种开始,意味着在今后的习作中要重视这个点的训练。比如,三年级的习作单元学习了观察的方法,倡导养成观察的习惯,在之后册次中还安排了多次以观察为训练重点的习作练习。习作水平只有在反复的练习中才能提高,由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非一日可得。
2. 编排立体化
单元习作每学期八次,撑起了习作学习的骨架。叶圣陶先生强调要提高习作水平,需要多多练习。每学期八次习作,数量上还不够,学生“吃不饱”,达不到习作教学的年段目标。怎么办?为此,教材设计了小练笔,三年级上、下册各十次左右。小练笔多位于课后,也有部分位于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小练笔分为以下几类:
(1)一部分小练笔直接依托课文的语言材料。比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课后题:
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这个题目提供了课文中的句子作为支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模仿例子写几句话。题目提供了形式和素材,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2)还有一部分小练笔,没有给出直接模仿的语段,而是提示学生模仿课文进行表达。比如,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题:
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小兴安岭的四季,为学生描写家乡的四季打开了思路,可以作为学生练笔的范例。
(3)还有少部分小练笔,没有提供模仿的对象。比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二个题目:
用下面的句子开头,试着说一段话。
车站的人可真多……
我喜欢夏天的夜晚……
这个单元的习作训练重点是“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这个题目就是为落实单元习作要求而设置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