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的临近,考生们的心态也在一点一点地发生变化。可以说,焦虑和紧张情绪是考前大多数学生都会经历的。那么如何在高强度的复习备考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自己的负面情绪体验呢?
首先是心态上的调整,特别是冲刺阶段要抱有一种心理学上叫做“成长型思维”的想法。所谓成长型思维,强调的是自己的能力是可塑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持相反意见的学生则认为,自己的能力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特质。考生们需要了解的是,尽管看似你是在跟数十万名考生进行“残酷”的竞争,但事实上考试始终是对自我的挑战。每一次小测试都是对过去的自己的重新衡量。从犯过的错误中学习,是冲刺备考时最有效率的方式。成长型思维就特别注重对自我的建设性批判,把每次发现的错误和不足,看作是进步的空间而不是对自信心的打击。所以往往抱有成长型思维的学生进步更快、成绩也更好。
成长型思维同时也能阻止一种“破窗效应”(“破罐子破摔”在心理学里的称呼)的产生,尤其是对于成绩没那么优秀的学生,如果抱着每进步一点是一点的想法,就不会轻言放弃、破罐子破摔。此心理同样适用于高考时的临场发挥。考试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尤其是碰到难题的时候很容易引发焦虑情绪,但如果抱着“拿下一分是一分”的想法而不过度纠结于难题的话,心态也会更加平稳,发挥也更好。
面对备考期间焦虑和紧张的另一种策略是寻求社会支持,尤其是同学间的相互鼓励和扶持,它往往比来自成年人的鼓励有更积极的作用。原因很简单,在焦虑的情况下,有时候来自父母和老师的鼓励恰恰会转化成心理压力,因为学生们很清楚大人们对自己抱着很大的期望。但同伴支持通常不会有这样的情况,所以即便是到大学以后,也经常会看到有学生结伴复习准备期末考试、考研、考GRE等等,大家互相分享复习资料、探讨解题策略、互相加油打气、诉说内心感受。这些都对缓解考试焦虑有着积极的作用。
志愿填报:大学和专业的抉择
高考的结束才是精彩的开始。首先是公布成绩。无论考得怎样,绝大多数学生要做的便是接受结果并接纳自己,毕竟将来的路还长,一场考试决定不了你的一生。
对自己命运的把握可以从填报志愿开始。其实填报志愿与职业选择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中生对于自己的职业以及生涯规划往往是比较模糊的。清晰的规划往往又和一个人对自我的了解程度有关。这其中涉及到的一个心理学概念便是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也就是“我是谁”与“我将走向何方”的问题。而根据心理学家的看法,高三的学生正处在一个对自我同一性进行探索的阶段。概括来说,很多学生都会对未来表示迷茫,更何况对于将来的职业规划了。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呢?很多小伙伴的第一反应就是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该量表固然是现今比较流行的职业兴趣测量工具,但是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质疑霍兰德量表的实用性。尤其该量表主要是基于美国的文化以及职业生态编制的,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使用时都会遇到很多问题。所以笔者尽管不反对大家使用该量表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但是对于测试结果的可信度还是抱有一定的保留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