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发展,就其制度原因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铁农具和牛耕属于生产力因素,与题干制度因素不符,A项排除;战国时期租佃制尚不流行,B项排除;水利工程不属于制度因素,故C项排除。
2.【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魏至唐朝中期,为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中央政府实行均田制,故选C项;西周实行井田制,排除A项;屯田制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与“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无关,排除B项;方田均税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倒贫者也”的含义是平均地权,节制富裕者的资本,故B项正确;A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土地主张,排除;C项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的土地主张,排除;D项是太平天国运动《新政新篇》的主张,排除。
4.【参考答案】
(1)政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允许土地买卖。
评价:土地兼并有利于土地的大规模开发,生产技术的推广、大型铁农具的利用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土地兼并的过度发展,会使国家财政状况恶化;还会使地方势力壮大,影响中央集权;土地被兼并后,大量的失地农民在无所依存的情况下发动起义,进而威胁社会稳定和王朝统治。
(2)土地政策:平均地权,土地国有。
目的:防止贫富分化和富人专制,谋求人民幸福。
(3)阶段一:使农民获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阶段二: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团结了中农和富农,减少了土地改革的阻力;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翻了身。
阶段三:使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建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5.【参考答案】
(1)观点:均贫富。
意图:在社会分配领域调节贫富差距,抑制贫富两极分化;缓和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秩序。
(2)变化:土地兼并以经济手段为主;封建宗法关系减弱(或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雇佣经济得到发展;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作用:有利于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适应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进一步减弱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3)来源:儒家大同思想。
评价: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博采众长,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的文化心态;但仍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4)举措:实行土地流转,鼓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关系: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