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没有小事。民生问题影响着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历史上对民生关注都非常多,如儒家的思想主张、三民主义、西方的福利政策等都涉及民生问题,在我们备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命题者既会单纯地依据材料让考生总结某一政策或思想特点的总结,注重史料归纳能力;也会考查对实质和影响的分析,注重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型多以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故将此部分内容整理如下,以供大家备考。
二、典型例题
1.西周时,“千耦其耘”“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影响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主要是( )。
A.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 B.租佃经营方式盛行
C.水利灌溉工程的大量兴修 D.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2.北魏至唐朝中期,为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中央政府实行( )。
A.井田制 B.屯田制 C.均田制 D.方田均税法
3.孙中山曾说:“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倒贫者也。但民生主义,在前数十年,已有行之者,其人为何?即洪秀全是也。”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的含义是( )。
A.凡天下者田,天下人同耕 B.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C.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D.以法治国,公选官吏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说:“不抑兼并,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宋朝除国有土地即公田外,私人土地的交易只需要办理正常的交易手续。将交易土地的契约向当地政府呈报,得到政府的认可,盖上官府的印信(这种田契谓之红契),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就算完成了。
——摘编自张云华《中国农地流转问题调查》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原夫土地公有,实为精确不磨之论。人类发生之前,土地已自然存在,人类消灭以后,土地必长此存留。可见土地安为社会所有,人于其间又恶捍而私之耶。”“欲求生产分配之平均,亦必先将土地收回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
——摘编自吴剑杰《孙中山及其思想》
材料三 中共真正开展的土地改革,始于1946年,终于1958年左右。这一轮土地改革,是分三个阶段推进的:第一阶段,按照1946年“五四指示”,不触及中农和富农的利益,让广大贫农获得土地。第二阶段,中共夺取政权之后,在全国推行的土地改革,打破了乡村旧有的秩序,建立了新的基层政权组织。第三阶段,通过“集体化”(初级社、高级社),建立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摘编自刘正山《大国地权中国五千年土地制度变革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的土地政策,并对此予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提出的土地政策并说明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三个阶段土地政策的影响。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主侵占土地主要以“势”夺之,并与佃农形成了一种主从、良贱的关系。到明清时期,更多的土地兼并以经济手段实现,当时缙绅富商积累的巨额资金,最有利的出路即“唯是买田广土”。在土地经营活动中,雇工虽得到了更多的使用,但多数地主仍选择租佃方式。在这种关系下,“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佃农也有了一定的承退佃自由。取得佃权的农户可以将土地转租他人,地主不得干涉佃权转让。
——摘编自耿元骊《帝制时代中国土地制度研究》
材料三 孙中山始终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最高理想,毕生致力于此。他的“大同”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民生主义”主张里。在他看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刘雅丽《略论孙中山的大同思想、道德观与和谐社会》
材料四 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2014年《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观点,并指出孔子思想观点的政治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土地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来源,并简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观点。
(4)根据材料四,指出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新举措,并概括它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关系。
【参考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