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席卷全球的网络化浪潮正势不可挡地在中华大地涌动,雨后春笋般地催生了众多行行色色的网校。应该说,这是一件可喜之事。然而,有喜亦有忧。科教兴国的雄心,领先潮流的荣耀,令人怦然心动的商机,使得人们来不及细细思索,就匆匆投入网校建设的浪潮之中。然而先天的准备(如理论准备、人员准备、资金准备等等)不足,以及后天的应变不灵,也就使得网校建设在数量骤增的同时,又留下了诸多的质量遗憾。
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依笔者之见,瓶颈在于对符合现代远程教育要示诉网校的本质特点与运作规律,认识不清,研究不够。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网校有网校的性征,简单地照搬国外远程教育的教条,模仿传统学校的办学模式,模仿商业公司的经营手段,难免方枘圆凿。有需求便会有发展,形势的紧迫,呼唤着“中国网校学”的诞生。
恩格斯曾精辟地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网校发展的需求印证了睿智伟人的至理名言。正像英国著名社会学家亚历克斯·英克尔斯曾告诫大家的那样:“不能期望一个研究人员能够合理地进入一个完全没有加以明确、没有界限的学科领域。”作为一门呼之欲出的新兴边缘、交叉性应用学科的“中国网校学”,应该以中国特色的网校为专门的研究对象,研究中国网校产生、发展的历史与趋势,致力于探索既符合现代远程教育的国际共性,又符合民族特色浓郁的国情个性的网校本质特征与办学规律,指导中国网校的办学实践。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中国网校学”应该研究网校的概念义界,廓清网校之所以还能保留在“学校”范畴的理由。它既要指明网校仍然拥有的“学校”的共性所在(“网上学校”与“网上教育”不能划等号),以尊重学校基本的办学规律(如教学的计划性、系统性等等),更要分析由于“网”的影响,“网”校区别于传统学校的个性所在,以把握好网校别具一格的性征。抓住网校作为网上“虚拟”学校的“虚拟化”的本质特点,深刻地认识到网校并不仅仅是传统学校可有可无的外在补充,而应是网络科技时代催生的不可或缺的一种全新的学校形态,应是新型远程教育模式的实验园地,这种新生的实验类学校,其办学宗旨应该是普适化、自主化与现代化的。
第二,“中国网校学”应该对网校所引发的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给予特别的关注。眼下五花八门的网校实践显示,中国网校最急需的还不是网络技术,而是在中国网校办学实践中,能与网校建设相匹配的新型网校教育观。这种新型的教育理念,绝不是仅仅贴有时髦术语标签的权宜性的改良,而应是从认知观、师生观、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评价观、教研观等一系列现有教育观念中蜕变而出的全方位的网校教育观念体系,是前景诱人的别具特色的中国网校新型教育模式。
第三,“中国网校学”还应该研究网校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网校教什么?学什么?已成为一个看似明白而许多人实际上又不甚了解的难题。网上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匮乏,已成为雄心勃勃的中国网校先行者们的心病。网校策划者们所寄望的网上林林总总的海量资源,竟无法直接为网校有计划的系统教学所用,不得不大规模地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发中国网校所急需的教育资源,这恐怕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网校学”应提请网校教育资源开发者特别关注的是:“基于信息资源”,已成为网校电子教材设计、编制的基本命题,适合网校所用的优秀电子教材必须脱离传统文本教材的窠臼,避免重蹈“书本搬家”、“黑板搬家”的覆辙。道理很简单,印刷媒体的特性,带来了传统文字教材不可避免的线性思维局限;而电子教材的先进性,也就必然呼唤非线性网状思维的相伴。由此而引出一个无法回避的结论:需要重新确立网校电子教材编制的指导思想,制定符合网校办学实际的教学大纲。网校实践的发展,已使网校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网校电子教材的设计与编制,成为中国网校教学软件开发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第四,“中国网校学”应该深入研究网校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即网校怎么教与怎么学的问题。“教”与“学”的不可分离性,在传统学校已是众所周知的基本常识;而没有围墙,没有时空局限,已是网校教学组织形式无比自豪的发展趋向。新兴的网校教学的种种方式方法,如在线教学模式中的浏览式、登录教师主机式、实时讨论式,离线教学模式中的FTP式、E-mail式、BBS式、新闻组式、光盘式等等,其服务目标均应着眼于如何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会有效地运用信息工具,提高信息素养。在网校教学形态中,“中国网校学”将令人欣喜地实现至圣先师孔老先生两千多年前就竭力推崇,班级教学诞生以来无数教师梦寐以求的“因才施教”教学原则。
第五,师资队伍建设同样也是“中国网校学”重点研究的范畴。韩文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经典论断,若用以定义网校的教师,显然已不十分贴切。网校的特殊规律,已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遭遇严峻的挑战(其实网络科技时代所有学校的教师均不能幸免)。
教师已从既有静态知识的权威赐予者,演化为帮助学生动态探索新知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因此,网校的健康发展,必定有赖于一支术有专攻的网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国网校学”应明确地对这支队伍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作出相应的阐述和具有操作性的指导。例如,优秀的网校教师,应当能理解与适应网络文化,具有网络意识,树立新颖的网校教育观(比如,网校教师的职能应从传统的“教”转化为网络时代的“导”),掌握现代网络教育工具,学会全新的阅读方式(如超文本阅读)与写作方式(如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的电子备课技术),能有效地开发与利用网上教育教学资源,致力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网校教育新模式。
第六,“中国网校学”应该给中小学网校以更独到的关注。时下,网校、网络教育的研究者,大多是各大学的学者,这就势必导致相关的研究往往脱离不了大学的视角,大学网校研究成果的质量与数量也远胜于中小学网校。笔者绝非要否定大学网校的研究价值,只是对中小学网校缺少同样分量的理性关怀而感到深切不安。基础教育对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小学更是与大学有着完全不同的教育形态、教育规律(如小学生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然不能等量齐观)。大学及专门研究机构的学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或者说不愿意)持之以恒地深入中小学的实际,而以中小学自身的研究力量来独自应对中小学网校的研究探索,难免会力不从心。因而,也就出现了中小学网校研究力度与中小学网校建设速度极不相称的遗憾局面。这就是“中国网校学”应给予中小学网校特别的爱心的充足理由。
第七,“中国网校学”应该研究相对于传统学校来说更为繁杂的网上学校的管理与运作。如网上招生、学籍管理、远程辅导、远程查询、考务管理、网校评估等等。此外,投入与产出之比也应是予以格外关注的问题。在我们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缺乏教育产业的效益意识,网校的过量投入,入不敷出,将会招致市场运行规律的严酷封杀。这也就是许多网校为何对借助公司的经济实力与经营手段以及运作能力表现出如此大的积极性的原因所在。问题在于,公司的运作与学校的管理毕竟是隶属于不同范畴的事情,二者的磨合也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更何况这里还牵涉到一个羞答答的政策纠葛:即公司要以追求最大的赢利为最重要的目标,而按目前的国家政策,学校是不允许以赢利为目的的。难题的解决,就有待于“中国网校学”研究者们的聪明智慧了。
最后再谈谈网校的硬件设施。倒不是说硬件配备不重要,事实上,没有必要的硬件设施,网校就不成其为网校(例如,没有服务器,网校的一切免谈;不解决多媒体电子教材实时传输的速率问题,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网校的实时教学就行不通)。“中国网校学”对网校硬件设施的研究应主要侧重于设备设施的科学配置与合理使用,而不是将过多的兴趣与精力投入到硬件设施本身,就像一般的教育学、教育管理学不去研究校舍的建筑技术与电教设备的制造技术是同一道理。
“中国网校学”面临的研究任务当然不止于此,但若能将上述问题早点研究透彻,这对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网校建设来说,倒也算是幸莫大焉!
(摘自: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作者:海南省海口景山学校 陈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