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此过程中要摒弃功利性目的,并破除各自为政的思维。
▲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科目高中先修计划。图/复旦大学官网
文|熊丙奇
“大学先修计划”又来了。
据报道,今年3月,复旦大学将开展面向上海市所有高中一年级在读同学的“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科目高中先修计划”。该项目将为高中生们提供自由挑选、自主探索的创新教育机会。通过周末先修学堂,高中生能够走进复旦大学校园,与大学教授面临面学习交流。
此外,高中生还能以复旦大学先修同学的身份,享受复旦图书馆资源,参与复旦校园活动。而同学在周末先修学堂学习课程并通过相应考核获得的学分,在同学进入复旦后,也可置换相应通识课程学分。
之所以说“大学先修计划”又来了,是因为“大学先修课程”在全国并不陌生。
2013年,北京大学宣布,将与中学合作试点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2014年,中国教育学会启动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试点项目,计划在年内联合国内多所知名大学,在我国范围内遴选100所左右中学组织实行。
彼时,高校自主招生正如火如荼进行,“大学先修课程”的主要卖点是,能够作为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时综合评价的关键依据之一。
但好景不长,从“大学先修课程”推出之日起,舆论就质疑,这是大学在进行“掐尖”。
2016年,教育部下发文件,严禁将参加大学组织的先修课程、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与自主招生考核工作挂钩,影响考核的公平公正。
失去了可凭先修课程成绩参加自主招生这一“卖点”后,大学先修课程的吸引力也大为减弱。直至2020年,传统的自主招生方式被叫停,全国推出“强基计划”。
▲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科目高中先修计划。图/复旦大学官网
那样,在实行“强基计划”后,复旦开展的先修课程计划与之前的大学先修课程有什么不同?怎么才能让先修课程计划,起到给高中生提供更多课程学习机会,培养高中生基础科目兴趣,做好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衔接的作用?
其实重要就在于,先修课程不能和一所学校绑定,不能变为高校抢生源的途径,应把课程资源开放给所有有意愿学习的同学。
简单来讲,“大学先修课程”要聚焦人才培养,而非将招生作为卖点。
全国之前的大学先修课程只针对少数高中开设,且把先修课程与自主招生挂钩,大学还明确只认可本校的课程学分。很显然,这就对这些没有机会学习先修课程的同学不公平,也影响先修课程的吸引力。
从去年推进“强基计划”的状况看,由于不再给同学降分录取优惠,而是实施高考成绩和学校校测成绩综评录取,加之试点高校是拿出基础科目专业进行招生,并明确被录取后不得换专业,因此录取状况有些受限。
这不乏启示:推进“强基计划”时,须要大学提前介入高中教育,培养同学的科目专业兴趣,扩大同学的视野,提高同学的科目素养。鉴于此,开设先修课程显然很有必要。
但须要明确的是,高校在此过程中要摒弃功利性目的,并破除各自为政的思维。唯有如此,“大学先修课程”或许才能达到其拓展同学视野、做好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衔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