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和北京市的省部共建大学,是一所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门类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点100个,博士后流动站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点142个。近年来学校以“以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为发展理念,在数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带动下,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和高精尖学科群建设,推动文、理、艺、教四大学科群协同发展。在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学校有5个学科进入A类,12个学科进入B类。其中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美术学等5个学科评为A-;中国史、数学、地理学、生物学、统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等6个学科进入B+序列。
学校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现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10个,北京市级品牌专业9个。学校全面落实人才强教战略,引育结合,形成了一支职称、年龄、学历及学缘结构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涌现出中科院院士、国家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创新团队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搭建国际化培养平台。目前已同43个国家和地区的251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并成立5所孔子学院和2所独立孔子课堂,学校多措并举,积极推动本科教学国际化。经过60多年的建设,学校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稳居全国地方大学前列,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就考生及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首都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臧强给出了解答。
问题一:近期教育部刚刚公布今年高校专业调整,学校在今年专业上有哪些重要调整?
2020年学校以需求导向为原则,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自身学科专业发展情况,获批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人工智能以及书法学三个本科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创新型人才;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学术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人工智能专业贯彻科技创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引领、科教融合、立足北京、服务国家的基本原则,依据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要求,培养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人才。书法学专业立足国家书法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需要,弘扬传统书法文化,传承百年师范精神,培养教育为本、人字两正、传统素养、国际视野、终身发展的专业化小学书法教育人才。
问题二:各地相继迎来新高考,招办对考生有何指导见解?
继2017年上海、浙江之后,2020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将迎来第一批按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录取的高考学子,高考不再文理分科,突破了原有文理科对专业的限制;志愿填报与录取投档采用“院校+专业组”或者直接投档到专业方式进行,可以为考生提供更多专业选择的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高考科目,同时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需求,通过设定选考科目选拔合适的人才。
实行新高考后,所有学生不再以文理科分别排名,而是按照全部考生的总成绩分数进行大排名,可能还会有结合选科科目的排名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往年的录取数据就没有价值了,考生还是要理性的参考。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了解相关高校的往年的录取排名情况,同时也要了解考生自己选考组合对应的相应专业组内的专业排名情况,结合招生计划的安排,合理做好志愿规划,力争院校和专业都能达到理想的选择。
在新高考背景下,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专业、院校的选择,不过由于一些考生对大学的专业认知不够、对大学专业不够了解,学校在部分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给予学生充分了解大学、了解专业的时间,避免了高考时填报志愿的纠结和盲目性,同时为学生长远、自主、个性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针对可能出现录取后对专业不感兴趣、不适应等现象,学校致力于入校后为学生提供一个选择专业的二次机会,除个别专业外,我们遵循“申请无门槛,准入有审核”的转专业政策。此外,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特长,增强就业竞争力,学校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多个辅修专业,实行“一本一辅”的人才培养形式;现有辅修专业涵盖了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形成了独特的培养特色。
高考延期,对高考学子的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