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春,注定是一个不能被忘怀的春节。一场来势迅猛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将时间一分为二——2019年年末的我们满怀希望等待新年;2020年初的我们却被困在家中,祈祷这一切快些好起来。为了防止疫情蔓延,全国中小学都作出了相应的停课措施,有人曾调侃,教育部都没能让学生停止补课,肺炎做到了。话虽这么说,我们却不能忽视高三这个特殊群体——还有四个月就高考了,除了对疫情的恐慌,高三学生和家长还要面对停课在家备考的压力。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疫情蔓延会不会导致高考延后?这是家长和学生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根据资深高考专家的推测,高考延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2003年,高考由7月份改至6月份,期间“非典”爆发,但高考依旧如期于6月份举行。因此这次高考很大可能不会变动。在没有明确通知之前,家长们一定不要给备考的孩子传递“高考可能延后”之类的消息,原因有二。一是上文所说,高考延后可能性极小,二是这样的消息会让一些孩子产生懈怠情况:既然高考延后,说明时间更多了,可以慢慢学。这种心态的变化对于高三学生来说非常危险,因为备考进行到现在,学生应该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相对紧凑的备考方法,一旦产生懈怠会影响到整个备考进程。
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尽最大努力配合孩子,比如在孩子备考时尽量保持安静的环境;研究营养搭配的膳食提高孩子营养等。面对疫情消息,家长可以适当和孩子谈论,但一定要注意消息的来源和可信度,不实消息会对孩子产生误导,得不偿失。
新高考政策和自招变成强基计划也是家长和学生们焦虑的源头之一,那么我们就来解读一下这两个变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与传统高考实行的“院校+专业”投档录取方式有所不同,由于新高考下各大招生院校不同专业之间的选考要求不同,因此按照不同的选考要求,本科院校专业被分为若干个组,称为“院校专业组”。
根据高考政策,院校专业组由院校根据不同专业(或专业类)的人才培养需要和选考科目要求设置,是本科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的基本单位。一所院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多个专业。同一院校专业组内各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相同。例如,A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古代文献学专业都要求选考科目历史和政治,那么报考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就必须选择历史和政治作为高考科目;而A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古代文献学专业因为选考科目相同,就称为一个院校专业组。
除了取消文理分科之外,北京新高考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实行学考成绩等级赋分。之所以针对六门学考科目实行等级赋分,主要考虑是缩小不同科目难度不同造成的分数差异,保证考试的公平性。比如某次考试地理难度低、历史难度高,甲考生选了地理,乙考生选了历史,如只比较卷面分数的话,选历史的甲可能较低,那就难以保证公平。如果按照按照所有考生的百分比来计算分数,就能减少这种因为学科难度不同带来的不公平问题。
从这两个关键政策我们可以看出,新高考虽“新”,但也不乏“旧”的地方。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考生掌握的知识是“旧”的,也就是说,放平心态,认真把握时间,将知识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无论高考形式怎么变化,影响都不会大。其次,取消文理分科看似使高考变得更加麻烦,但实际上却促使大学专业的选择更加合理。传统的文理分科考试过于生硬,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自己的专业,新高考选科在这一点上较好地修正了文理分科一刀切带来的影响。最后,大家要明确一点,新高考不是设置障碍故意为难你们,新高考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大学并学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因此千万不要对新高考报以抵触的想法,而应该放平心态,迎接高考。
解决了新高考,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新变化——强基计划。在强基计划刚刚推出时,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懵了,因为谁也没想到自主招生会突然取消,甚至有的学生悲观地认为从此少了一条上大学的路。但其实只要我们详细对比原来的自主招生和如今的强基计划就会发现,这扇门并没有关上,强基计划依旧是通往大学的路径。强基计划会给高考人才选拔带来什么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