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网校教育思想与实践

作者:佚名    网校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2/2
分享网校课程至:
我要评论
北京四中诞生于中华民族从深重灾难中觉醒的最初时期,它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自立自强的历程。它恪守着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不唯众的治校精神,始终保持着对教育价值的冷静思考和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现代基础教育发展的百年艰辛。

  北京四中创立之初,我们的民族内忧外患,国运衰危。首任校长王道元先生到任伊始,就倡导学生“学科学、学世界、学做人”。他崇尚科学,崇尚民主,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号召学生“朝着民主自治的道路前进”;他高度重视品德与人格教育,亲自讲授“修身”课程,“藉以启发青年爱国心,随时批判旧社会一切黑暗不合理的污俗”;他倡导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们自发自觉的课外自修及自我进步”;他倡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高度重视体育与艺术教育,积极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组织;他积极筹划四中发展,带领全校师生修建校舍,整治操场,种植花木,构建了“半如乡村半如城”的美丽校园。
 

  1919年,王道元先生为第八级毕业生撰写毕业生通讯录序言,告诫学生“要以自食其力为本根,以协同尚义为荣卫”,要“贡献于群众者不啬”,要懂得“学无止境,致用亦无止境,有生之年,皆学之日”。这段话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倡导的处世准则和道德理想,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它是四中早期教育思想的概括表达,对四中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王道元先生的这段训言在四中建校一百年之际,被确定为北京四中训诫,镌刻在训诫石上,成为四中发展的坐标和鉴证。

  从此,崇尚科学、追求民主、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终身学习、服务社会的思想在四中不断传承,成为四中发展的主线、不断追求的理想和优良校风的内涵。后任校长齐树芸先生指出:“我中国今日之教育,以德、智、体三者为人类社会生活之条件……然吾以为,学校之中,做事能力之修养,亦属至要之条件……诚以生活于社会中,运用其固有之知识,使其向日之所学,施于今日之所事,而不至十年寒窗,徒劳徒苦,为虚学,为腐儒者……学校为社会之缩影,社会为学校生活之扩大,教育即生活,求学为做人。则离学校之小社会后,入人类之大社会时,亦无时不应学,无处而非学……人生之时日无穷,即学习之时间无穷。”

  在这样的教育观念引领下,北京四中在20世纪20年代制定了初、高中《学科暂行课程标准》。这是北京四中历史上的第一部教学经典,它是对四中教育理想和价值观的具体阐述。例如,国文课程要“由教员讲读范围内提出问题由学生各自发表意见讨论之,练习思辨能力及口才”;数学课程要使学生“养成准确的思想严密的习惯,完成人生普通教育”;物理课程要“使学生能了解自然界的真实性以养成学生努力、勤动、诚朴、敏捷等种种美德”;人生哲学课程要“选择相当的人生观,培养其感情,激励其心志”,“帮助学生欣赏人生,爱惜自我,努力平均发展个人的特长,以供社会人群的需求”;体育课程要“以发展学生的身心、养成健全的人格为本旨……务使全体学生同流共进,跻于雄健之域”,要使学生“明了个人对于国家、社会之健康责任”;训育工作要“注意学生人格的修养……养成学生纯洁的情操,高尚的志趣,意志要坚决,心肠要热烈,态度要光明,行为要正大”,等等。

  同时,四中还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构建了先进的课程体系。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采取学分制管理。四中还成立了学生自治会,组织了各种学生社团,如科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国术研究会、国乐团等。时任校长的齐树芸先生认为,学生社团“实为研究学术最切合的结合,其功效殆不亚于校中正式上课,且每有驾而上之之势。这是自动求学的始基,是由‘学生’步入‘学者’的初步,十分重要”。这些回想起来十分遥远,但听起来又那么熟悉那么时髦的话语,展示了四中人对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高瞻远瞩和在青少年教育理念上的先行与先进。正是在如此大气的教育文化环境中,一批批具有真才实学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四中学子走向社会,积极投身到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事业当中。黄诚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黄诚,1930年进入四中学习,全面发展,学习优秀,曾获全市会考第三名,北京市著名网球选手。“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在校内外组织同学宣传抗日、抵制日货。后被选为清华大学学生救国会主席,北平学生救国联合会主席,成为“一二·九”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他后来担任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后于皖南事变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除此之外,四中校友中还产生了不少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科技领域中的领军人物,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1921年校友冯至;联合国首席代表1941届校友凌青;教育部副部长李琦、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昆仑;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34届校友冯元祯;水利工程学家、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副校长、1924届校友陈士骅;植物分类学家、中科院院士、1945届校友王文采等十几位两院院士等等。

  四中历史上名师如云,比如享誉京城、人称“四大金刚”的数学教师马文元、化学教师刘景昆、物理教师李直钧、张子锷等等。四中广纳贤才,兼容并包,“教员团结,无门户之见和衷共济”,形成了一个高水平的教师群体和多元文化的学术氛围。在四中校园里,我们感受到的是朴实勤奋的学风、严谨民主的教风和积极向上的校风。

  20年代的校友回忆说,校园里每天清晨是一片读书声,情景至今难忘。四中提倡师生生活“要以一般平民的生活为标准,革除骄奢的习惯”;提倡学习应“以勤奋好学、有真才实学为荣,”“不重衣着”;提倡学生“发扬团体生活的精神,养成团体生活的习惯”。活泼进取,整齐严肃是四中学子的风范写照。物理教师张子锷先生曾说,“我教中学物理50多年了……有150多遍了。但直到教最后一遍,不备课我还是不敢上”。知识丰富,教学有方,严谨教风代代相传,这正是四中最宝贵的师德传统。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孱弱的祖国向她的孩子们发出深沉呼唤的时候,以王道元先生为代表的四中人,以海纳百川,拓清云霾的气魄,为中国的青少年教育锻造了新的精神底蕴———强健的体魄、强健的求学精神、强健的民族意志。四中教育先行者因为一颗永远为华夏跳动的心脏而奋勇前行着。崇尚科学、追求民主、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终身学习、服务社会。这24个字鉴证了四中教育思想的大气,表露出四中教育人的胸襟,更昭示着四中未来必将成就大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优良传统得到进一步弘扬。四中一贯倡导的“学以致用、终身学习、服务社会”的人生目标,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国家建设的事业当中。建国后不久,一批学生加入南下工作团;抗美援朝期间,四中先后有124名学生投笔从戎,奔赴保家卫国的岗位;一批学业优秀的四中学生响应号召,留校任教,献身教育,为四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四中全面总结了刘景昆(化学)、张子锷(物理)两位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国家媒体也开始系统报道这两位名师的教育思想和先进事迹。刘景昆先生提出“三热爱”,即:热爱学生、热爱科学、热爱教学;他说:“不怕学生有问题,就怕学生没问题,一没问题就停止了”。张子锷先生要求自己“上好每一堂课、教会每一个学生”;他说:“教师讲课要少而精,少而精重点在于精。……读书要经过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由多到少的‘少’和由厚到薄的‘薄’就是少而精”。他们的教育思想的共同特点,就是要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知识系统在学生思想中主动构建。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在北京市和全国得到推广,对四中乃至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老”教育思想的总结和推广,在四中掀起了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热潮,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优良教风的形成。1962年,四中提出了“十大教学原则”,即:循序渐进、举一反三、深入浅出、直观形象、文以载道、温故知新、循循善诱、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四中提出让学生“能跑的跑,能飞的飞”,这些原则概括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表明四中的教学思想更加成熟,教学特色更加鲜明,科学的课程管理体系初步建立。这期间,四中培养了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又具有突出特长、在某一学科方面达到较高水平的优秀学生。

  大气的教育,不应当仅仅关注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应当更多地关注青少年作为一个“人”的“人的培养”。抗美援朝期间,四中师生掀起了体育锻炼、保家卫国的高潮。1951年,四中举办了历史上第一届“爱祖国运动会”,并成为北京市唯一一所推行“劳卫制”的试点中学。50年代校友蓬铁权说,“母校的六年生活,铸就了我生命之树的基干。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是来自于亲爱母校全面发展的教育,支持我挑重担,站起来、走向前”。直至今天,发展体育,关注健康,始终是北京四中矢志不渝的信念与行动。

  改革开放后,社会和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使我们的青少年在这种巨变中,不迷茫,不流俗,不落伍,不激进,如何使我们的优秀青少年成为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和领军人,做一个大气的时代新人,是摆在四中人面前的又一个严肃而紧迫的课题。

  80年代中期,北京四中在完成大规模毕业生追踪调查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中高级人才,在德、智、体诸方面为青少年打下坚实而深厚的基础。四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扎实的基础、较强的能力、高尚的情操、健康的身体,并具有创造的精神。1986年,教职工代表大会确定了北京四中的办学指导思想,这一办学思想于90年代初期被进一步概括为“四个结合”,即:坚持继承和发扬四中的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坚持使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相结合;坚持抓好常规工作与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坚持严格的科学管理与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相结合。办学指导思想的确定,使四中获得了平稳、持久、健康的发展动力。

  民主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教育民主精神就体现在对人发展过程的差异性、多样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尊重。正是出于对教育民主精神的追求,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四中深入开展了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建立了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体系、多样化的学科课程体系以及相应的学生评价和管理体系,率先实现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的课程设置。这些改革举措增强了四中课程体系的多样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开放性,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多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四中教育体系的鲜明特征,它确保了四中在各个方面的教育都能惠及到各个层次的每一个学生。这是教育民主思想的充分体现。科学、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活动课,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拓宽了学生自主和谐发展的空间。1999年,四中成立了科技活动俱乐部,学生们有机会参加各种科学报告会,有机会进入国家实验室,有机会直接在一流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方法,还得到了科学的精神与高尚的人格的熏陶。学生模拟联合国的活动不断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理解和平共处、相互尊重的国际原则。

  重视品德与人格的养成是四中的优秀教育传统。尤其是在经济大潮的波涛中,四中人始终稳稳地把住了“道德”的航舵,引导学生成为“大气之才”。从建校伊始,四中就号召学生“贡献于群众”、“大效于世”。今天,四中对学生提出了“三个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关心集体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国家比关心个人为重)”、“四个关心(关心同学、关心师长、关心学校、关心国家)”的做人准则,倡导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做人。这些理念通过耳濡目染,构成了浓郁的学校文化氛围,逐渐渗透到师生心灵的深处,最终使师生在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上取得认同,从而形成了四中的优良校风。优良校风是四中最宝贵的财富。

  多年来,四中从实际出发,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即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为内容的养成教育;以集体主义精神为主线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父母情、同学情、师生情、民族情为内容的情感教育;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政治方向教育。学生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四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四中公民道德教育的鲜明特色。

  美育和体育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方面,是青少年获得身心健康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四中的学生合唱团和篮球队、游泳队多次在全国和北京市获奖,这些成绩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同时也提高了学校文化生活的品位。但是四中更加重视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使美育和体育普及到全体学生。四中为学生开设了大量的文体活动课,每年举办学生艺术综合能力大赛、音乐会和各种舞会等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四中组织了各种体育俱乐部,提出了“四个人人”和“四个具有”的体育目标,即“人人参加课间操、人人体育争优、人人学会游泳、人人选择1~2个终身体育项目”,努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质体能、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觉锻炼习惯、具有持久力和耐受力、具有坚毅的品质和团队精神”。四中确立体育目标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人人重视体育,人人参与锻炼,人人获得健康,人人焕发朝气,人人享有幸福。

  追求教育民主理想和倡导自主和谐发展的理念,使北京四中形成了正确的教育价值观。2003年,教代会通过了新的《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规划》将四中的办学理念概括为“以人育人,共同发展”即:以行为影响行为、以品德培养品德、以能力提高能力、以理想树立理想、以情操陶冶情操、以境界提升境界、以人格塑造人格。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体现了四中对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和尊重,也是对近百年来学校传统与文化的概括和提炼。“以人育人”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是师生平等基础上情智互动的生命历程。“共同发展”则将学生和教师、家长和学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结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情感的共同体、文化的共同体。当我们胸怀“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信条,并在“以人育人”的过程中获取着“共同发展”的成就时,我们真正地享受到了付出“大气”和收获“大器”的快乐。

  今天,大气的四中人满怀壮志、满腔豪情地提出“培养杰出的中国人”的目标口号,并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具有丰富的个性、健康的身心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培养优秀的毕业生到培养“杰出国人”,从“生”到“人”的变化,体现了四中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三年或六年,更是学生的一生。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有血肉、有生命、有尊严、有人格、有思想、有发展潜力、有个性差异的人。尽管中学教育的成果难以在人的青少年时期显现出来,但是我们要提倡一种大气的教育,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用大气之教育造就大器之人才,这种教育价值观深深植根于四中终生学习、终生服务社会的教育理想之中。这正是北京四中百年以来始终坚持的大气的教育精神。

  大气的教育首先来自于教育者的理想、胸怀、远见与良知。大气的教育是真的教育,真的教育的质量和成果不仅仅表现在少数获奖学生和获奖项目上,而应体现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增量上。大气的教育是具有远大理想的教育。百年来,四中人改革不止,创新不停。在全社会过分地聚焦考试、聚焦分数、聚焦升学的大环境中,四中人一以贯之地坚守着“以人育人”的观念,坚定不移地为青少年提供最全面、最长久的教育影响力。可以说四中百年历程就是探寻以“人”作为教育核心的历程,就是坚持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育人目标的历程,就是执守以“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理念的历程。大气成就大器。站在时代最前沿的四中,敢于正视现在,敢于面对未来,发出属于北京四中的强音!

  当我们走过了建校百年的发展历程,在国家政治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逐渐增强、社会不断繁荣与进步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探寻和创造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四中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如何构建具有民族品格与精神,融合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与文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如何为新世纪、新时代的青少年提供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教育?这是摆在全体四中人面前的严肃的课题。

  四中的发展历史几乎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在这一百年中,人类社会在科学发展与道德构建之间形成的“剪刀差”也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反思近一百年来的人类行为,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在给人类带来便捷与实惠的同时,并没有像我们本来期望的那样,为人类带来足够的安全与幸福。人类的聪慧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人类对自身的残暴以及对生存环境的破坏也达到了极致。再反思近50年来的历史,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狂热、迷信、愚昧与无知曾不止一次的断送我们宁静而幸福的生活,使国家陷入全面的动乱之中,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失去发展的历史机遇。

  历史使我们这些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教育者不得不对教育的目的与价值产生深刻的思考。正因为我们曾为忽视科学技术与缺失人文精神而付出惨痛代价,因此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让我们的后代子孙———那些将来构成世界主体的青少年具有科学的理性和善良的人性,人类才会有美好的未来。正是在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之中,我们产生了对北京四中未来发展的构想。这就是:构建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科教教育为特色的课程体系,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追求成功和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现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的理想,使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夙愿,使我们产生了对人文精神的渴求。在四中校园长廊的石柱上,镌刻着著名的《礼运大同篇》。这是中华民族关于美好道德社会的古老理想。但在过去,它仅仅是构筑在沙滩上的理想王国,甚至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衍生了我们民族苦难的悲剧。当人类还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当一部分人为了生存只能凭借武力来夺取另一部分人财富、剥夺其生存权利的时候,道德的约束是显得多么软弱无力!但是今天完全不同了。今天,人类不仅已有足够的能力利用自然,也有足够的智慧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已有可能永远在这个星球上和平的生活。但是人类必须学会相处,这就使得我们民族两千多年前关于道德社会的古老理想在今天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们对于美好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已经比祖先们深刻而全面得多。美好和谐社会理想的实现,不仅需要人们道德境界的不断提高,还需要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财富不断丰富,民主法制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不断完善,舆论监督不断加强,国际关系不断改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等等。今天的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因此,科学、人文、民主、进步以及不断拓宽与加深的国际理解,就必然成为未来北京四中教育发展的鲜明的主题词。我们要构建北京四中现代学校教育体系,我们要跻身于中国和世界名校之列。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理想,全体四中人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决心始终不渝地为此付出努力。

  注:摘自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在“2007年海峡两岸基础教育论坛”上的发言

Tags:网校新闻,网校业界,网校  
责任编辑:iqlong
网校排名免责声明: 此内容系根据用户的意愿自动排行,不代表网校排名赞成被分类网校的内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