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简单化、水平化、模式化,大大降低了考试的区分度,完全破坏了选拔人才的功能。尽管我们不断推进招生改革,包括综合素质评价,但因为种种现实困难,在保障公平的强大诉求下,综合素质评价只能是“一参考”,最后升学考试多数还是要回到分数这把刚性的尺子上来。这时,水平化,简单化,甚至固化的考试,分数越来越高,越来越没有区分度或者区分度越来越低的尺子,对于人才选拔的意义就越来越小,甚至起反作用,选拔出的更多是中间人才,而未必是顶尖人才。
于是部分名校放弃了对高考分数的依赖,越来越多地走特殊类型招生,希望通过其他尺子,弥补这些缺乏区分度的尺子。2017年浙江新高考第一年,清华大学多数招生计划坚持三位一体招生,而不是单看高考的分数。即60%看高考分数,10%看中学评价,30%是清华自己的评价。2018年,三位一体招生占比超过90%。原因很简单,仅仅看高考分数,清华没有办法筛选出人才。2019年,在清华大学三位一体测试考场外,很多考生提前交卷,一个关键原因就是难度,自知没戏,索性提前交卷准备下午其他学校的测试。有一位女生面对记者提问回答说:真难,题型都没有见过。
中高考越来越容易,致使家长与考生对学业水平产生误判
中高考分数全面上涨,尤其是中考虚高的势头,导致很多家长与考生对自己做出误判,盲目推升了教育的期望值。比如近几年,在北京中考几乎没有区分度的情况下,顶尖中学与次一类中学的录取分数几乎没有太大区别,于是让很多家长误以为自己孩子其实很优秀,一不留神没准就能上超一流大学,于是拼命上补习班,希望把最后一公里补上来,客观上加剧了教育的剧场效应。
因此,中高考难度加大,拉开差距后,一个积极的意义就是让一部分家长与考生有清醒的认知,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一味地拼命补习、训练、追名校。
考试简单化模式化让学习变成了刷题和重复,导致学生学业水平下降
选拔性考试简单化、水平化、模式化,还直接强化和推动了应试教育的畸形发展。选拔性考试为了追求所谓的平稳,各地中高考所考核的知识点与题型大多连年保持不变,譬如对于数学,区别只是参数的变化。几乎所有人都习惯了这种考试形式,这就更能理解在今年高考数学题中,出题形式稍作变化,很多考生与教师就直呼试题难了。
要保证在这样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不出错,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训练,连续不断地重复训练,这也就是全国弥漫性的应试教育难以根除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变成刷题,因为这种重复训练是有意义和有效的。同时,区分度降低,也前所未有地强化了分数的价值,分分必争成为一个普遍而现实的问题。即便是在北京,考生不足7万人的情况下,一个高分分数段有几十人、上百人也比比皆是。在一些考生大省,比较高的分数段动辄二三百人,甚至近1000人,而一所高校在当地招生量才有多少?反观低分分数段,1分段往往只有几个人。
在我们还无法全面推行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大多数人只能以考试成绩为核心录取依据的背景下,这种选拔性考试水平化、固化,恰恰强化了应试教育。毕竟,刷题是管用的,效果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