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写字能够成为艺术呢?
书法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外国人当然也写字,也讲究把字写得有个性、漂亮,但却没有发展出专门的书法艺术,没有出现群星璀璨、交相辉映的书法家,也没有诞生源远流长、推陈出新的书法理论。
邻国日本和韩国也有书法,但日本和韩国之所以有书法,出现过很厉害的书法家,形成了“书道”,也是受中国书法影响的结果。在书法这个领域,我们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我们中国人是老师。
1.书法为什么会成为艺术品?
为什么中国人写字都能成为艺术品呢?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书法的书写对象,汉字,是与众不同的。第二、书法的书写工具,毛笔,也是独具特色的。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写字都是由内容和工具两个元素构成的,但在这两个要素上,中西方都是迥然相异的。
先来看看文字。汉字的起源是象形,也就是模拟事物的形象。最开始的汉字,你可以说它是文字,也可以说它是绘画,两者是一回事。所以,中国有“书画同源”这种说法。
而西方的文字主要是拼音文字。中国文字记录的是形象,诉之于眼睛,西方的拼音文字代表的是声音,诉之于耳朵。一个西方人看中国文字,就算不知道怎么读,也可能猜出大意,而一个中国人如果没有学习过西方文字,光是看,是看不出什么意思的。
比如“水”这个字,在古文字中,就是水纹流动的样子,一目了然。可是,我们看到“water”,就只能一片茫然,这个单词和水的样子,完全不是一回事。再比如“山”这个字,就是山峦起伏、山峰耸立的样子。可是,“mountain”这个单词,和山的样子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虽然汉字在历史上有过不同时期的变化和发展,很多汉字已经远离象形,但象形的因子依然潜藏在其中。
再来看看使用的工具。西方古代人写字用的是鹅翎管笔,后来又有了铅笔、钢笔、圆珠笔。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笔尖很硬,也比较细,写出的线条变化不大。而我们古人用的是毛笔,在笔杆底端扎着兽毛,成锥形,很柔软,写出的线条粗细变化很大。
毛笔还有个别名,叫“毛锥子”,这个说法很形象。可是,英美人常常把毛笔翻译成“brush”,也就是“刷子”。这一方面说明他们没有意识到毛笔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实在缺乏一个对应毛笔的单词。当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两种工具、两种文化的差异。而围绕毛笔这种独特的工具,出现了“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种种说法,在西方文字的书写中,这些几乎是没有的。
总结说来,书写对象的汉字潜藏着万事万物的形象,书写工具的毛笔构成了笔法的千变万化,这使得汉字书写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审美王国。
2.书法的精神风貌:情景交融的生命体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写字?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写字都是要表达一定的意思。我们欣赏书法的时候,当然首先应该识字。不过,只是知道书法家写了什么,还远远算不上是欣赏书法。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主观的角度讲,中国书法是抒情的。每件作品无不传达着书法家微妙的情感。唐代散文家韩愈评“草圣”张旭,说他“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就是说,无论是喜是悲、是怨是恨,张旭都会淋漓尽致地渲泻在书法当中。
再比如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评“书圣”王羲之,说他“写《乐毅》则情多怫郁……《黄庭经》则怡怿虚无……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就是说,王羲之写《乐毅帖》时,心情是抑郁的,写讲养生大道的道教经典《黄庭经》时,心情是怡然自得、欢喜放松的,而写《兰亭序》时,则有点灵魂出窍、精神超拔的意思。所以我们说,中国书法表面上写的是字,实际上写的是心情。
正因书法与内心紧密相关,所以汉代思想家扬雄将书法解释成“心画”,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将书法理解为“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