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北京的疫情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一位确诊为新冠“阳性”的患者更引发了广泛讨论,只因他还有另一重身份——考研人。据知情人爆料,这位34岁的中年男子,准备考清华大学。白天上班,晚上备考,周末还要带娃去早教班,成为了他的日常。而考研前3天,他还在外地出差。在感慨生活不易的状况下,我们不得不说,这位职场中的考研人不过是百万考研大军中微小的缩影。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2020年的考研人数高达377万,与去年的341万相比,涨了36万,涨幅10.6%,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考研大军规模越来越庞大,但作为高等教育选拔性考试,受到录取条件以及名校数量的限制,录取数却仍让人望洋兴叹,虽然有扩招政策的支持,但能成功上岸获得录取的人数仅占报考人数的五分之一。
假如你报考的是法学、新闻学等相对容易跨考的专业,那样“二战”、“三战”的勇士更是层出不穷;作为“过来人”,他们的存在更带给了应届生无尽的压力!“没学上”在今日并不是一句空话。
一热再热的“考研路”
“考研热”是近年一直不变的趋势,尤其是今年,由于疫情影响到就业, 许多职场人为提高学历增强竞争,加入考研大军。连年增长的考研人数引发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
1、从考生角度来讲
数百万的考研大军中还有许多二战、三战的学生,以及有肯定工作经验的职场人,与那些更懂”规则“、有实战经验的人一同竞争,难度更大。
2、从高校角度而言
报考人数增加意味着学校可选择的空间更大了,院校在增多考考题目难度的同时,对考生的“出身”也会更在意。历年来,即使是一志愿报考不太热的二区院校也开始了“挑肥拣瘦”——相较一志愿报考的双非院校生源,他们更喜欢985、211的调剂生源,因此就会出现考研党说的“压分状况”。去年宁夏某大学的文学专业就曾给出许多同学个位数的分数。
3、从社会角度来看
大量人才的涌入造成求职门槛不断提高,低可替代性的工作所要求的学历越来越高,学历“内卷化”现象进一步加重。
不过虽然考研难度在不断增多,却依然挡不住考研党的热情,尤其是在就业难度提高、学历贬值、各类考证压力的衬托下,“读书续航”显得更“香”。
结合近十年的考研信息来看:
从2010年的140.6万到2020年的377万,近十年的时间里增长了230多万考生;尽管十年时间里,录取人数也一直在稳步增长,但录取率并不是很高,而且其中还包括保研的人,假如把保研名额去掉,录取率可能会直线下降到10%以下。
在高校扩招、本科毕业人数不断增多的大背景下,社会就业压力、社会经济转型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个人的求学深造愿望等等,都让“考研热”不断升温。尤其是2020年国家实施的研究生扩招政策,让高校招录的研究型人才趋向饱和,能够预见,两三年后的硕士毕业生人数会出现一个小高峰。
2
除了考研,学历提高还有新途径
用“万马千军过独木桥”来形容接下来几年的考研大潮并不为过,但“条条大路通罗马”,要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顺利突围,也许还能够有更好的路径。
近些年来,出国留学是 许多学子进行学历提高的新挑选。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留学信息,2019年度全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了70.35万人。虽然疫情对留学产生了不小冲击,但国家对出国留学依然持积极支持态度;在不久前的教育部新闻公布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明确表示鼓励出国留学。
除了国家的支持外,那些年海归在职场的优势也不言而喻。新东方《2020中国留学白皮书》信息显示,在求职相对艰难的这两年,80%的海归在回国三个月内已找到工作,同时用人单位对海归身份更加认可,对海归的工作经验要求也更加灵活;海归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使其在工作中更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