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彭荆风以短篇小说《当芦笙吹响的时候》(电影《芦笙恋歌》据此改编)、电影剧本《边寨烽火》(合作)等享誉文坛,成为云南边地军旅文学的开拓者之一。80年代至今,彭荆风先后出版的文学作品达23部之多。2010年,他耗时12年创作的《解放大西南》,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这部作品修改了10次,手稿重达27公斤。
回望近70年的创作历程,彭荆风说:“为何这样执着,因为文学是我的生命。”
《驿路梨花今何在?—访军旅作家彭荆风》【舒晋瑜《光明日报》(2014年02月28日05版)】
所以当他经历反右斗争和文革之祸后,并没有放弃写作,没有放弃生命。(引入背景)
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不少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所以人生在世数十年,吃喝拉撒一辈子,也就这样过来了,平平淡淡、庸庸碌碌。可是要让自己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成为一个优秀甚至伟大的人,还须要什么来支撑自己的一生呢?精神品质、原则信仰!所以彭荆风写作这篇短篇小说,利用其中的人物和故事来传达某种精神品质,告诉我们如何才是真正的青春不朽,如何使我们社会繁荣昌盛和谐发展。)
(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掌握重要数据
时间:小屋建成十多年后;地点:云南省南部哀牢山;
人物: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哈尼姑娘;解放军战士
2,围绕中心,把握主要内容
(按照课文叙事线索,讲述小说故事)
有一天,我和老余在深山茂林中行进,一时不能赶到目的地,又找不到住宿的地方,正在以此心急。这时利用月光,在梨树林中找到一座小屋,得以歇脚。
正在猜想小屋主人是谁的时候,瑶族老人出现,误把他当作主人;他却告诉我们他打听到小屋主人是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姑娘,他只是专门来补充小屋粮食的。
第二天,我们修葺茅屋、挖排水沟的时候,哈尼族小姑娘出现,又误把她们当作主人;姑娘告诉我们茅屋建造者是解放军战士,她姐姐梨花是受到感动照料茅屋,几年前出嫁后,她就接过任务照管茅屋。
3,概括情节,引出写作顺序
我和老余—借宿修葺;瑶族老人—歇脚送粮;梨花姑娘—照料茅屋;
哈尼姑娘—照料茅屋;解放战士—建造茅屋
第二课时
(研读领悟)
1,梳理情节,明确记叙顺序
这是小说的叙事顺序,可是在时间跨度十几年的状况下,并没有根本按照事情先后顺序安排内容。(按照事件发生先后,排列内容次序)
我和老余—借宿修葺 解放战士—建造茅屋
瑶族老人—歇脚送粮 梨花姑娘—照料茅屋
梨花姑娘—照料茅屋(插叙) 哈尼姑娘—照料茅屋
哈尼姑娘—照料茅屋 瑶族老人—歇脚送粮
解放战士—建造茅屋(插叙) 我和老余—借宿修葺
提问:作者为何这么调整结构,而不按事情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创作小说?
引起阅读兴趣,避免平铺直叙。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又作。”
清袁枚《随园诗话》:“文似看山不喜平。”
假如大山没有峰棱,没有起伏,就不会有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千古佳句。在全国古代,假如有人因为一篇好文章考取了状元,人们就说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曲”就是曲折、起伏、有悬念才吸引人,才是好的文章。
所以文章采用了插叙的手法来调整结构。手法类文: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窃读记》,张之路《羚羊木雕》,余秋雨《三十年的重量》等。
2,跳读课文,分析插叙作用
第一:跳读课文,明确插叙部分(朗读24、33段)
第二:温故知新,分析插叙作用
①丰富文本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哪些情报);
②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如何的品性);
③调整文章结构(避免呆板;设置悬念;推动情节)。
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分析:
第一处(24):引出了哈尼姑娘,揭示了小屋的照料者。突出了哈尼姑娘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设置悬念,为后文发生误会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