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四个专业,茶学、酿酒、文物修复、珠宝设计、特警专业、武术套路专业、装甲车辆工程专业……这些大家鲜有耳闻或者一知半解的冷门学科,都在纪录片中得以呈现,堪比一份特殊的《高考志愿填报手册》。
有网友在评论里“责怪”这部片子“为什么不早出几年?”
▲ 清华大学建筑系
▲ 北京大学考古系
这正是导演陈予涵希望达到的效果。很多人都在十几岁的时候有过迷茫期,报志愿的时候总是哪个专业火就报哪个。
“如果我们能让更年轻的孩子们看到,其实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的选择,也许他们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 以下是纪录片总导演陈予涵的自述。
一年多全国各地到处跑
深挖全国500多个专业
我们翻遍了500多个专业,挑出了100个我们感兴趣的专业,进行第一轮的外部调研。也试拍了几个故事,提前进行调整。这一年多,整个导演组在全国各地到处跑,虽然最后呈现的是22所高校,但是实际调研过的学校至少翻两倍。
我们想拍的专业,并不一定是大家不知道的小众专业,也可能是大家听说过,但是不知道这个专业具体会学什么,或者这个专业下细化的分支学科。其实在大学里面,专业的细分程度可能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比如运动训练专业,底下就会细化出冰球专项、武术专项等等。
▲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冰球方向
专业第一,人是第二位,但是只有人才能赋予专业活力。在主人公的选择上,我们看重的是主人公对自己的专业有没有独到的认识,能不能做出自己的表达。
找人的过程比较艰辛。一开始我们就像没头苍蝇一样,通过亲朋好友、网上征集等方式,希望至少先找到目标专业的同学;后来在摸索过程中才想到去联系学校,请学校帮忙给我们推荐一些,我们再从中进行筛选。
纪录片第二集讲的是艺术生,我们的分集导演几乎跑遍了北京所有艺术类高校,花了半年时间,才选定了现在的四位主人公。
▲ 中央戏曲学院京剧专业
印象很深刻的是浙江大学刚开的机器人工程专业,我们从知道消息之后,就一直死等这个专业。第一批学生刚入校的时候,就被我们抓住了。经过我们调研发现,这个专业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组装个机器人玩玩的,自动化、机械、编程、数学等一系列学科都要学,而且分数要求非常高。
考古专业建房子,建了7天,我们去跟了他9天,每天跟他们同吃同住。文物修复这种手工艺类的专业,可能几个月才能做出来一个作品,我们就分批次去。
拍摄殡葬专业的时候,一进教室就是一个灵堂,后来还在殡仪馆里吃了午饭,其实大家心里都挺害怕的。
拍摄后最大的感想:
学习真的很重要
我们有很多想拍的专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拍成。比如北京舞蹈学院的中国汉唐古典舞专业,复原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一个舞蹈艺术,和所有其他舞种都不一样。但是在我们项目刚启动的时候,他们最后一届毕业了,这个专业并入了古典舞专业中的一个课程,我真是遗憾到不行。